防水行业有句至理名言:“十漏九在缝。”在贵阳防水工程中,大面积防水层出问题的概率远低于细节部位。这些“缝”就是细部节点,它们往往是应力集中、结构变形频繁的区域,是防水的重中之重。

1. 阴阳角: 所有墙与地面、墙与墙的直角交接处,都必须做成半径不小于5cm的圆弧角。此举可消除应力集中,避免涂料在这些部位堆积过厚或卷材空鼓。之后还需采用“一布两涂”或“一布三涂”的工艺进行增强处理。
2. 管根、地漏口: 管道与楼板之间的缝隙是“跑冒滴漏”的高发区。标准做法是先凿槽清理,用堵漏宝填充压实,再涂刷防水涂料,最后用密封胶进行柔性密封。防水层应翻上管道至少5cm。
3. 屋面天沟与檐口: 天沟排水坡度不足易积水,需重点防水。卷材在此处收头,必须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,并用耐候密封胶封严,防止雨水大风侵入。落水口处需做喇叭口状附加层。
4. 变形缝: 屋面、地下室的变形缝是结构变形最大的地方,必须采用“U”型铝盖板或金属制成品变形缝装置,内部填充背衬材料和弹性密封胶,形成既能适应变形又能有效防水的系统。
5. 门槛石下方: 卫生间门框和门槛石下方是常被忽略的“水通道”,水易由此渗出导致门外墙皮脱落。防水层必须延伸至门槛石外侧并上翻,形成连续密闭的“防水盆”效应。
处理这些节点,需要工匠精神般的耐心和精准的工艺。在贵阳多雨的环境下,对细部的丝毫马虎,都可能导致整个防水系统的失效。